-
西宁市城北区:山水生态与产城融合绘就宜居新画卷
在高原古城西宁的北部,城北区正以招商引资为引擎,推动现代都市文明与田园文化深度交融。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、教育科研资源整合及生态宜居环境打造,这片区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山水生态新城的跨越式转型,成为西宁市扩容提质的典范。 一、规划引领构建发展新格局 城北区立足"一轴两核三带六区"空间布局,统筹北川河综合治理与门源路片区开发,形成产城融合示范带。教育园区和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双轮驱动,为区域注入创新活力,带动商业、文化等配套功能升级。 二、棚改攻坚刷新城市面貌 2014年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,累计完成11787套安置房建设,总量占西宁市近三成。原矿山机械厂、青海联运公司等17个破产企业家属院完成改造,5211户居民告别危旧住房。门源路片区108万平方米拆迁工程,创下西宁单体项目规模纪录。 三、基建升级畅通城市脉络 投资3148万元新建北川河滨河西路等7条道路,打通雷家巷等5处断头路,农村道路硬化23.95公里。实施天峻桥无障碍设施改造,建成小桥铁路桥下健身广场,485万元专项经费保障市政设施及时维护。 四、生态治理重塑水系景观 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工程形成8公里生态廊道,配套建设滨河休闲步道系统。280万平方米拆迁工地实施扬尘网全覆盖,19万米实体围挡有效降低PM2.5浓度,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2%。 五、智慧服务创新社区治理 23个社区物业服务站实现标准化运营,144个老旧小区完成智慧化改造。建立"三级审核、两级公示"住房保障机制,782户家庭领取租赁补贴,150套公租房完成智能化分配。 六、产城融合培育增长极 生物产业园引进32家高新技术企业,年产值突破60亿元。大学城集聚5所高等院校,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。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,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。 如今的城北区,北山生态屏障与北川河碧水交相辉映,科技创新载体与历史文脉有机共生。这种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实践,正在为高原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样本。
2025-08-22
-
西宁城中区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:产城融合激发经济活力
过去五年,西宁市城中区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,累计引进资金超百亿元,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、完善城市功能、深化生态治理,该区逐步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。未来五年,城中区将围绕"绿色发展样板城市"建设目标,重点培育新能源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,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。 一、经济质效双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1至2015年间,城中区三次产业结构从0.89:23.30:75.81调整为0.51:32.33:67.16,金融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贡献率超65%。水井巷中央商务区等核心商圈完成升级改造,96家金融机构形成集聚效应。南川工业园区引进千亿元锂电项目,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,藏毯绒纺等传统产业实现技术革新。 二、城市更新工程优化空间布局 累计实施45项道路建设工程,建成"外环内网"交通体系,完成205万平方米征迁任务。投资2.4亿元推进棚户区改造,创新"2+3+6+N"环保监管模式,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75%以上。大南山生态屏障完成6万亩绿化,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2%。 三、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教育领域投入9.4亿元新建19所学校,医疗卫生系统推行"先住院后结算"模式。建成18个标准化社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.4%以内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8%,累计完成139项惠民实事工程。 四、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全面实施"五证合一"商事制度,审批事项精简80%。建立"1+N"供给侧改革模式,落实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。建成全区法律顾问体系,信访事项办结率保持100%。 五、未来五年实施八大发展行动 2025年前将重点建设南川锂电产业基地、饮马街文化休闲区等项目,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。计划投入13亿元发展"互联网+智慧城区",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,实现学前教育和基本医疗全覆盖。通过深化"一带一路"产业合作,打造高原特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。 当前,城中区正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,通过建设云计算基地、完善绿色交通网络等措施,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竞争力,为"幸福西宁"建设提供示范样本。
2025-08-18
-
【城中区招商】南川工业园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园区 锂电产业集群引领绿色发展新标杆
在青海省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战略推动下,南川工业园区成功入选国家级“绿色园区”名单,标志着其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。作为青海省锂电产业的核心承载区,园区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,吸引了一批新能源、新材料龙头企业入驻,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,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动能。 一、国家级绿色园区荣誉背后的产业升级路径 南川工业园区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主导,围绕“千亿元锂电产业”目标,先后引入多家产业链龙头企业,构建了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。园区通过严格环保标准,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,并建立废水预处理、集中处理及在线监测体系,实现生产环节全流程低碳化。在传统藏毯绒纺产业领域,通过专项治理和技术升级,大幅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,推动产业向绿色化、高附加值转型。 二、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园区将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,鼓励企业研发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。例如,部分企业通过改造生产线,实现余热回收、废料再生,部分生产环节能耗下降超行业平均水平。此外,园区搭建产学研平台,促进新能源材料、电池回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,为产业链生态化链接提供技术保障。 三、政策引领与基础设施双轮协同 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专项政策,对园区企业绿色化改造给予资金及政策倾斜,明确要求新引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绿色制造标准。基础设施方面,园区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、光伏发电配套项目,并规划智能电网系统,从能源供给端降低碳排放。通过定期开展环保绩效评估,倒逼企业优化用能结构,淘汰落后产能。 四、未来规划:打造西北绿色制造示范高地 根据规划,南川工业园区将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化与结构绿色化,重点培育锂电回收利用、新型储能等细分领域,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。下一步,园区将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全域碳足迹核算,探索零碳工厂试点,力争成为西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园区,为青海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提供实践样本。
2025-07-25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