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【2022年黄南州招商】河南县税费政策精准滴灌 助力企业纾困发展
河南县税费政策精准滴灌 助力企业纾困发展 一、政策宣传入户:“蒙旗税务先锋队” 精准辅导 黄南州河南县税务局组建 “蒙旗税务先锋队”,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开展 “一对一” 走访,2022 年累计走访企业 50 户次,发放政策手册 300 份,现场解决涉税问题 80 个。某新型建材企业通过辅导,及时享受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,缓解资金压力 200 万元,保障了原材料采购和员工工资发放。 (一)服务创新举措 双语辅导:配备蒙汉双语干部,确保政策解读 “零障碍”,少数民族企业满意度达 100%; 定制方案:根据企业行业特点梳理优惠清单,某建筑企业获赠 “留抵退税 + 研发加计” 政策大礼包,减免税费 300 万元; 银税互动:与当地银行合作,凭纳税信用为企业争取信用贷款 500 万元,解决融资难问题。 二、政策落地见效:组合式支持显成效 2022 年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,为市场主体减负 1.2 亿元: 留抵退税:为 32 户企业办理退税 800 万元,资金用于技术升级,某光伏企业产能提升 15%; 缓缴政策: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 500 万元,延缓期达 6 个月,缓解短期资金周转压力; 六税两费减免:惠及个体工商户 1200 户,户均减免 1500 元,助力复工复产。 (二)典型案例 黄南州天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通过缓缴政策,解决了 2021 年四季度至 2022 年一季度的税费压力,顺利推进新型建材项目建设,预计 2023 年投产可实现产值 5000 万元,带动就业 200 人。 三、长效服务机制: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建立 “三员三单” 服务体系: 联络员:每户重点企业配备专属联络员,24 小时响应诉求; 问题清单:动态梳理企业反馈问题,限时解决率达 95%; 满意度单:定期开展政策落实回访,企业获得感达 90% 以上。 (三)监管与服务并重 柔性执法:推行 “首违不罚” 清单,涵盖 10 项轻微违规行为,2022 年免罚处理 20 起,体现执法温度; 信用管理:对 A 级纳税人开通发票增量 “绿色通道”,用票量增长 30%; 风险提醒:通过电子税务局推送风险提示 1000 余条,帮助企业规避涉税风险。 四、未来展望:打造高原特色税费服务品牌 河南县税务局将聚焦 “三个精准”: 精准滴灌:针对畜牧业、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,开发 “蒙汉双语政策包”; 精准监管:运用大数据监控政策落实效果,确保 “应享尽享、应免尽免”; 精准共治:与蒙旗商会、行业协会建立协作机制,形成税费服务合力。
2022-05-28
-
【2022年西宁招商】西宁经济总量突破 1500 亿元 省会隆起效应显著
西宁经济总量突破 1500 亿元 省会隆起效应显著 一、总量跨越 奠定西北发展标杆 2021 年西宁市 GDP 达 1548.79 亿元,同比增长 8.1%,增速居西北省会第一,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60%,实现 “总量突破、结构优化、民生改善” 三大跨越。作为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 200 万的城市,西宁正从 “区域中心” 向 “高原枢纽” 迈进。 (一)核心指标解析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1.4%,锂电、光伏两大产业贡献 70% 增量,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产值增长 35%;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.8%,青海国际会展中心、西宁机场三期等重大项目拉动基建投资增长 20%;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.3%,力盟商业巷、唐道 637 等商圈客流恢复至疫情前 120%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50%。 (二)西北城市对比 相较西安、兰州,西宁在增速上领先(2021 年西安增长 4.4%,兰州 6.1%),但总量仍有差距(西安 GDP 破万亿)。西宁通过 “强省会” 战略,聚焦 “四地两体系”(清洁能源、光伏制造、锂电产业、生物制药基地,绿色发展和创新体系),缩小与头部城市差距。 二、产业升级 三大动能强劲发力 新能源引领: 锂电产业:形成 “锂矿 — 正极材料 — 动力电池” 全链条,2021 年产能达 50GWh,占全国 15%,宁德时代青海基地产值突破 300 亿元; 光伏产业:光伏组件产能达 20GW,天合光能、晶科能源等企业落户,成为全国最大光伏制造基地之一; 清洁能源: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 85%,“绿电溯源” 体系助力企业获得欧盟碳关税减免。 数字经济突破: 大数据中心:依托 “东数西算” 青海枢纽节点,华为、阿里云数据中心投产,服务器装机规模达 50 万台; 智慧城市:建成 “城市大脑”,交通拥堵指数下降 15%,政务服务 “一网通办” 率达 90%。 文旅融合: 生态旅游:青海湖、塔尔寺等景区接待游客 2000 万人次,旅游收入增长 22%; 体育经济: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、世界攀岩锦标赛,拉动消费 10 亿元。 三、民生改善 共享发展成果 就业:城镇新增就业 6.8 万人,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.5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; 教育:新建中小学 15 所,“集团化办学” 覆盖率达 80%,义务教育均衡率提升至 95%; 医疗: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,胸痛、卒中中心县域全覆盖,基层诊疗能力提升 30%; 生态: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30 天,湟水河水质稳定达标,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36%。 四、未来展望 锚定 “双循环” 节点 西宁明确 “十四五” 目标: 经济总量:2025 年突破 2000 亿元,年均增长 7.5% 以上; 产业能级:建成全球最大锂电产业基地、全国领先光伏制造集群,新能源产值突破 1500 亿元; 开放枢纽:依托中欧班列 “西宁号”,打通中亚、欧洲物流通道,2025 年进出口总值突破 50 亿元; 生态标杆: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,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 90% 以上,成为 “双碳” 目标实践样板。 “西宁的跨越发展,是新时代高原奇迹的缩影。” 西宁市统计局负责人表示,将继续发挥省会辐射作用,带动青海全省融入 “一带一路”,目标成为连接中亚、南亚的重要节点城市,为西部高质量发展贡献 “西宁力量”。
2022-05-28
-
【2022年青海招商】青海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攻克高寒矿区生态修复难题
青海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攻克高寒矿区生态修复难题 一、项目立项:破解高原生态修复瓶颈 青海大学联合兰州大学、海南北鸥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 “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” 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获资助经费 2600 万元。项目针对木里矿区等高寒地区露天煤矿生态问题,聚焦煤矸石渣山土壤重构、乡土草种选育等关键技术,构建 “菌 - 藻 - 草” 群落重建模式,预计形成 10 项核心专利,建立 3 个千亩级示范基地。 (一)技术攻关重点 土壤重构:开发煤矸石改良剂,将渣山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0.5% 提升至 3%,适合牧草生长; 草种选育:筛选出耐低温、抗逆性强的乡土草种 15 种,成活率较传统草种提升 40%; 群落配置:创建 “真菌 - 藻类 - 草本” 共生体系,减少水土流失 60%,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 3 年。 二、生态效益:打造高原修复示范样板 项目在木里矿区开展示范应用,修复面积达 5000 亩,实现 “三大突破”: 固碳能力:植被覆盖率从 10% 提升至 60%,年固碳量增加 2000 吨,相当于种植 10 万棵冷杉; 水源保护:减少径流冲刷 60%,矿区周边水质中重金属含量下降 35%,达到 Ⅲ 类水质标准; 生物多样性:恢复高原鼠兔、藏原羚等栖息地,物种数量增长 25%,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。 (二)技术创新点 低成本修复:采用免耕丸粒化播种技术,施工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 50%,适合大面积推广; 智能化监测:部署物联网传感器,实时监测土壤墒情、植被生长,修复效果评估效率提升 80%; 循环利用: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 70%,减少固废堆放占地 300 亩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。 三、产业融合:助力绿色矿业发展 项目成果与青海 “四地” 建设深度融合: 清洁能源地:为光伏、风电项目配套生态修复,保障新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; 生态安全屏障:支撑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,助力青海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; 循环经济:推动矿区从 “开采 — 破坏” 向 “修复 — 利用” 转型,2025 年预计带动生态修复产业产值达 5 亿元。 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高原生态技术体系 项目团队计划在 “十四五” 期间完成三大任务: 标准制定:编制《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》,填补行业标准空白; 技术输出:向西藏、新疆等高原地区推广,建立 10 个技术服务中心; 模式复制:形成 “技术研发 — 工程实施 — 监测评估” 全链条,打造高原生态修复 “青海模式”。
2022-05-28
-
【2022年门源招商】门源税务智慧赋能 办税缴费体验再升级
门源税务智慧赋能 办税缴费体验再升级 一、新办企业套餐:极速开业 “零跑动” 门源县税务局推行 “新办纳税人套餐”,整合工商注册、税种认定等 12 项事项,通过 “一网通办” 平台实现 “一次提交、全程流转”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3 个工作日,首次申领发票时间缩短至 1.5 个工作日。2022 年 1-4 月,308 户新办企业通过套餐完成税务登记,网上办理率达 100%,实现 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。 (一)流程优化细节 智能引导:电子税务局自动预填 90% 注册信息,企业仅需核对确认; 套餐式服务:同步完成发票票种核定、税控设备发行,避免多次登录不同系统; 后续跟踪:建立新办企业台账,主动推送申报提醒、优惠政策,首月申报率达 98%。 二、“非接触式” 办税:疫情期间安全高效 推广 “非接触式” 办税缴费渠道,2022 年一季度电子税务局申报率达 99%,手机 APP 领用发票占比 74%,跨区域报验事项网上办理率 100%。通过 “远程辅导 + 视频客服” 解决操作难题,累计辅导纳税人 2000 余人次,问题解决率达 95%。 (二)渠道拓展成果 自助终端:在政务中心、乡镇部署 20 台自助办税机,实现发票代开、完税证明打印等 “24 小时不打烊” 服务; 邮寄配送:免费邮寄发票 5 万份,覆盖全县 80% 纳税人,节约往返成本 30 万元; 双语支持:推出藏语版电子税务局,少数民族纳税人使用便捷度提升 60%。 三、智慧税务:政策红利精准送达 通过 “标签化” 管理精准推送税费优惠,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标记 “缓缴” 标签,申报界面自动提示享受政策,2022 年上半年为 35 户企业办理留抵退税,平均到账时间 6 小时。开展 “云税课堂” 直播 10 场,观看量达 5000 人次,政策知晓率从 70% 提升至 92%。 (三)数据驱动服务 风险扫描:运用大数据识别符合条件企业,自动生成优惠享受清单,避免 “应享未享”; 智能算税:系统自动计算减免税额,减少人工误差,六税两费减免准确率达 100%; 效应分析:建立政策落实台账,实时监测减免金额、惠及户数,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 四、未来规划:构建 “智慧税务” 新生态 门源县税务局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: 全场景数字化:实现 95% 以上涉税事项网上办,复杂事项 “远程帮办”; 个性化服务:针对高原特色产业(如门源油菜花加工)定制税费解决方案; 风险防控:加强发票虚开、退税骗税智能监控,风险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8%。
2022-05-28
-
【2022年青海招商】青海省强攻二季度投资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
青海省强攻二季度投资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、投资开门红:一季度实现 “稳开局” 2022 年一季度,青海省克服疫情影响,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8.5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,实现 “开门红”。省发改委通过 “目标责任化、项目精细化、调度动态化、协调常态化” 组合拳,推动 312 个续建项目复工率达 100%,156 个新建项目提前开工,新能源、数字经济等领域投资增长 35%。 (一)重点领域突破 基础设施:西成铁路青海段、西宁机场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,交通投资增长 20%; 产业升级:锂电、光伏等新兴产业投资增长 40%,宁德时代青海基地产能提升至 50GWh; 生态环保:祁连山生态修复、黄河流域治理等项目投资增长 25%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 二、二季度攻坚:四措并举稳投资 5 月召开投资工作专题会议,部署四项重点任务: 项目为王:建立 500 个重点项目清单,实行 “一个项目、一个专班、一本台账”,确保 6 月底前新建项目开工率达 80%; 专项债发力:聚焦清洁能源、冷链物流等领域,包装储备专项债项目 120 个,争取发行额度 200 亿元; 要素保障:建立土地、资金、能耗 “三张清单”,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 1.5 万亩,协调银行授信 500 亿元; 精准调度:实行 “周调度、月通报”,对投资进度滞后地区启动专项督导,确保时间过半、任务过半。 (二)区域协同策略 东部城市群:西宁 - 海东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,多巴新城建设投资增长 30%; 海西清洁能源基地:支持 “光伏 + 储能” 项目集群,2022 年计划投资 300 亿元; 青南生态经济带:玉树生态旅游、果洛清洁能源项目纳入国家盘子,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 50 亿元。 三、政策机遇把握:对接国家战略谋长远 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机遇,围绕 “五大领域” 谋划项目: 网络型基础设施:推进 “东数西算” 青海枢纽节点,规划数据中心集群装机规模 100 万台; 产业升级设施:申报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,争取中央资金 10 亿元; 城市基础设施:启动西宁海绵城市二期、地下管廊建设,提升城市防洪能力; 农业农村设施:建设 100 万亩高标准农田,配套冷链物流设施,保障粮食安全; 国家安全设施:推进青藏铁路扩能改造,提升战略物资运输能力。 (三)资金保障创新 财政资金:安排省级预算内资金 50 亿元,重点支持 “四地” 建设项目; 社会资本:发布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 200 个,预计吸引投资 800 亿元; 外资利用:对接 RCEP 国家,策划外资项目 30 个,重点投向绿色制造、文旅融合领域。 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青海省目标到 2025 年实现 “三个翻番”: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翻番,突破 5000 亿元; 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翻番,达 40% 以上; 重大项目储备翻番,超 2000 个总投资超万亿元项目入库。
2022-05-28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